Casual & Fellow

App给予用户的情感支持

这几年也算做了好多的App,每次想要做App之前,我们都会去思考,用户的需求是什么,然后我们做些什么。OK,我们已经可以开工去做一个App出来。其实要搭建一个Demo真的非常便捷,加上现在的开发工具,大家的编程能力,已经比前些年要好了,业界的平均水平也在提高,找个资料是很方便的事情。在这个时候,往往我们会发现打磨一款App,是最花时间,最消耗成本的。做过日下载量很高的App,也做过很实用,但是却无人问津的App,下面我想大致地从用户情感支持上,展开一下讨论。

为什么是讨论情感支持,而不是讨论需求,不是讨论人性本质。我想,大部分的App开发者在做一个App之前都会去思考,你要给用户带来些什么,如果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,那就真的要好好想想了。而且我想讨论这方面内容的文章已经很多了。说到情感支持,我主要是从最近做用家App以及参考了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的资料,以及昨天晚上看了WWDC 2014 Designing Intuitive User Experiences这个Session后的一些感想。因为一个应用被构建出来,要有好的人机交互模式,更多流露在一些情感支持的细节上。不敢说自己的App现在做得非常非常好,但是至少看到有这样的一个趋势,而且也看了其他一些优秀的App,在这些细节上做得非常不错。

什么是情感支持

首先说说什么是情感支持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当顾客走近一家餐厅,而今天刚好是情人节,那么餐厅要给予的就是情人节祝福,装饰上会以红色点缀和玫瑰等物品作为衬托,此外当然提供蜡烛+情人节套餐啦。这样的话能够快速地让顾客融入到餐厅的气氛当中,既然餐厅已经给你营造了一个这么好的氛围,而且击中了你的心,你剩下能做的当然是乖乖给钱就餐咯。这个就是很简单的情感支持的场景。让用户拥有了什么:自我尊重,安全感,享乐,自我满足,归属感。针对这种能够满足用户情感诉求的方式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我称之为情感支持。

还是刚才的例子
自我尊重:因为自己是属于情人节的享乐人群,所以首先会尊重自己,而选择一个有情人节主题的餐厅。
安全感:红色的装饰,蜡烛等氛围,都会营造温馨,浪漫的气氛。情人节套餐能够减少选择上的困难,减少陌生感。都能够为顾客提供安全感支持。
享乐:都和自己喜欢的人融合到一个场景里消费了,还不开心嚒。
自我满足:吃一顿浪漫好吃的套餐,已经是很好的方法去证明自己是个高富帅了。(有点扯,但是情人节套餐的价格贵,还是有道理的)
归属感:似乎看不出来,但是实际上,在情人节的这个时间段,做情人节的装饰以及套餐,就已经将所有的情人圈入到这个范围上了。因为这个地方属于情侣,单身的人可能就不会考虑进入这家店了。

用户想要获得什么情感支持

人进入到一个新的场景中,首先就要获得的就是存在感。就好比婴儿出生,要证明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得哭一下,从法律层面上,小脚丫会被印在出生证明上,证明这个人来了。而除了存在感,人还需要获得什么呢?人还需要获得:

自我尊重(对自我的认知,有自信)
安全感(减少对未知的恐惧感)
享乐(解决自身需求)
与他人融洽相处(通过和他人交流证明社会价值)
自我满足(实现自我价值)
受到尊重(存在感的再一次证明)
归属感(认可所进入的场景,所进入的场景适合自己)
刺激感(新鲜感的体现,刺激不断学习新的东西)

界面如何提供情感支持

界面能够直接提供用户情感支持的元素有:配色,布局等。

配色

大众软件:大众软件一般采用三原色,或者黑白色作为界面的基本配色。比如Apple和微软的软件,大部分都采用蓝色,白色作为基本的界面配色。因为一般来说,三原色的配置或者是黑白色的配置是最基本的,这样不会被大部分人所排斥。当用户使用的时候,一般都会自我角色代入,去思考自己是否能够handle这个软件,这个软件是否适合自己。比如说,通过配色的方案调出了粉红色,而Apple采用了粉红色作为主配色,我相信会赶走相当一部分的男士。而如果单纯地采用黑色,一定会有很大部分女士会认为这电脑太呆板了。App上,比如微信,QQ,也会采用这些比较基本的配色,而不去选择其他的颜色,就是为了减少用户的排斥度。

有针对性的软件或者App:比如最近比较火的Snapchat,Line,Vine,Yo,Nice等,不一定会使用原色作为主配色。而是针对他们的特定人群做了配色上的选择。一般以绿色,黄色为主。都十分阳光。这样的话,更容易让用户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年轻,活泼的氛围当中,年轻的用户就会觉得,YES,我需要它。比如Yo,icon设计就简单得不得了,就是紫色的一坨。但是进入App后,大部分是绿色,黄色,蓝色这些年轻的颜色,年轻的朋友就会产生归属感了。如果你去看,美丽说,蘑菇街,唯品会等网站,大部分这些网站都会采用桃红色,直接就把用户带入场景当中了,而这些桃红色直接让用户感知到享乐,自我满足,受到尊重,产生归属感(至少这个地方应该男人少了)。

布局

玩着玩着,你会发现好多App,似乎都差不多,都差不多,但是又有点不一样。但反正整体布局差不多,虽然有些时候有些App偶尔会有一个创新的交互,但是这些创新的交互似乎并没有走得特别长远,又或者说这些App没有成为大众。为什么会这样,因为这些App都在照顾你的安全感,归属感。当然不能排除有一些交互设计确实本身就存在问题。如果更新了Path4.0的朋友就会发现,Path已经把Message的功能砍掉了,而且也把侧滑栏的交互砍掉了,换成了跟Facebook一样,最传统的tabBar样式。虽然说侧滑栏的交互在前两年似乎很多人使用,而且也受到一段时间的追捧。但是侧滑栏却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,导航容易出现逻辑上的混乱,而且会让原本有限的选项卡变成了无限多的选项卡。而且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的效率。这样的话就会把用户的三个情感支持忽略了:安全感,享乐,受到尊重。为什么是安全感?因为人类的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。而无限增多的选项卡,直接让未知的东西变多。而同时这些东西逐渐地影响效率,这样的话就会让用户无法享乐,难以得到尊重。

很多人说研究App,但是真正好玩的,交互成功的App不应该需要用户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。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享乐,去利用这个App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。

交互如何提供情感支持

动画

一个好的交互动画能够给予用户一个很好的情感支持。对比两个App的下拉刷新。也许会更好理解这些情感上的差异了。

微博:刷新前会提示多少条未读,下拉刷新的时候,会出现一段文案提示,告诉你现在正在刷新,左边会跑一个风火轮旋转。刷新完毕后,告知刷新完毕,如果没有刷新成功,就报告错误的情况。

微信:刷新朋友圈的时候不会提示多少未读,只会告诉你有谁更新了,会出现彩虹的圈旋转,刷新完毕就往上弹。

我并不认为新浪微博的交互是成功的,而且还会时不时地将广告塞进下拉刷新的停留区域。试着想想一下这里出现的情况,用户看到多少条未读,会发现自己有好多的任务没有完成,强迫症或者没有强迫症的人看到过多的数字都可能会感到害怕。此外,刷新后其实网络错误的情况应该隐藏起来。用户真正关心的是有没有看到新的内容,而这些网络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开发者通过更聪明的方法去解决,去隐藏起来。无时无刻给用户呈现最新的内容,不要让用户感觉到是用户的错。因为这样的话用户就无法获得尊重,难以找到归属感或者自我满足。想象一个场景,在刷微博的时候,突然告诉我网络错误,超时等的字眼,我就会怀疑,我的网络出了什么问题,要怎么解决。而如果同样是刷朋友圈,如果我确实网络错误,刷不了内容,我只会觉得暂时还没有更新。至于说什么时候告知用户,网络有问题,那是其他地方要解决的事情了。

文案如何提供情感支持

按钮文案,输入框提示文案,介绍文案等在这边都统称为文案。不同的文案以及不同的按钮排布会造成不同的效果。文案其实是最直观,最直接的情感支持方式之一。因为你想买萌,想造就某种特色出来,文字是最方便的。比如,我现在说:亲。你一定马上想到了淘宝。(当然,这个和文案无关)我只是想证明,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而已。其实文案无非两种作用:1,诱导你的用户去操作你期望触发的行为;2,降低用户心里的压力。

打个比方,在用户反馈的地方,很多App都会直接写用户反馈。但是用家App是直接写:我要吐槽。其实这样的话就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心理压力预期。因为反馈,需要整理思绪。但是吐槽,可以随便带一句话,而且是最真实的,最浮躁的感受。我们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,无非就是为了这个吗?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。再分享一个用家App的例子。在用家App1.0版本上来的时候,我们期望是用户能够在App里面分享身边好物。可是,用户并不会感知到,虽然什么都发。乱七八糟。后来我们在两个地方加入这个文案,一个是应用的启动页,一个是相机的拍照页面,经常性地在用户眼前呈现这个不明显,但是又好记的话。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行为。慢慢地,用户就被引导到正轨上面了。
还有其他一些细节的,有趣的点暂时不说太多了。也许以后有机会的时候,再做一个更深入的分析。

社区氛围情感支持

这里的话我单纯抽出几个大家知道的社区来说,v2ex,知乎,same。除了中间那个,另外两个算是小众社区,大家不一定会玩过。不过没有关系,我大概介绍一下v2ex是一个技术,设计交流的社区,上面聚集了好多优秀的开发者,设计师。知乎,前两年还很小,但是现在应该是一个流量巨大的网站了,加上又有知乎手机客户端,日报等app。same也做了好几年,但是最近开始热闹起来,是一个小众的反社交社区,上面以话题为主,大家以创造话题内容为娱乐。

社区是需要给予用户情感支持的,每一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的态度,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观。而社区相对于社交来说有这样的一个层级关系。我是这样理解的:社交>社区>社群。社群实际是一个最最垂直的领域的一个社交关系,而里面的人可能都不认识,但是大家却是具有强烈的共同意志的。社区的话,也可能不认识,但可能认识,大家的共同意志会再上升一个层级,但是相对模糊了。社交的话,中心点已经不在这种集体意志上面了,决定一切的是人,一个个独立的人。而在社交圈子里面,需要以六度人脉去构建各种关系。这个是社交,社区,社群之间的不同。

社区(社群)强调集体意志,社交强调个人意志。社区产品:v2ex,知乎,same。社交产品:微信,新浪微博,facebook。

好了,说了一堆的东西。希望没有搞混概念。刚刚说到社区的话,具有自己的态度以及世界观。这个怎么体现呢。我说说吧,在v2ex上面的态度就是,设计师和程序员是地位最高的,技术更大程度上是没有好坏之分的,而是有会用和不会用的人(当然偶尔会黑一下某些技术)。这样社区的氛围就会相对和谐稳定,也保证了设计师和程序员在这里更畅快地沟通,而且相信大部分都是互联网从业人员,大家的归属感,认同感,以及自我尊重的意识就来了。这样的话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沟通的高质量。

对于知乎的话,本身这个产品就赋予了用户使命,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别人,给别人帮助,而且定位比百度知道这些水水的地方高很多,至少来说现在跟你说起知乎的回答,你可能会马上想到,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回复一大串文字。这里就已经一定程度上给用户一个很大的价值体现和正反馈了。

还有就是same,same是我看过这么多社区里面最渴望为用户营造情感支持的社区了。在上面说什么都可以,对于用户来说可匿名,可隐身等,其实都是对用户的尊重。而且用户在里面构建的关系非常临时,非常弱,这样就保证了大家参与话题时强调的集体意志了。虽然说有时候会有点不负责任,但是这样给到用户的正反馈其实还是很强的。当然same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这个就不展开讨论了。至少来说,一个地方能够让人感觉到有安全感,这个地方就会有人愿意持续地待下去。就好像你玩游戏,游戏的角色是不会死的,这样就给了你很大的安全感,你可以追求刺激,也有安全感,所以就被这些游戏带入到无底洞了。

总结

我们给用户提供情感支持,其实就是希望应用能够给予用户正反馈,能够让用户在这里受到尊重,得到满足,要让用户感觉到他永远是对的,永远是最棒的。只要往着这个方向去想,应用就可以慢慢地打磨,变得更让人喜欢了。